蜀山新窯四世風華,紫砂藝術流芳
壺做得再好,只是壺坯,只有經過火的歷練浴火重生才能成為最終的實用器和藝術品。以前,藝人做好壺,要將壺送到窯上燒。也不會專為一個人燒,而是夠一窯了,統一燒。在沒有現代窯的時候,全靠燒窯人的技術和經驗,損耗在所難免。所以,即便是再高超的藝人,也無法預料到成品的情況,只能祈求好運,默默等待。
做壺的專心做壺,燒窯的專業燒窯。隨著技術的發展,尤其是電窯的出現,大大方便了燒制,時間短,可控制,成品率高。而在與制壺藝人的交往中,有些人被紫砂藝術深深感染,轉而也做紫砂壺,讓人眼前一亮,藝術流芳。
汪建球,陶都名士,紫砂圈內名家、陶藝家,原紫砂廠礦料車間主任,蜀山新窯第四代傳人。其曾祖父是民國期間紫砂行業翹楚蜀山新窯窯主汪裕文先生。當初蜀山新窯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分號,旗下有很多制壺名家和大師。顧景舟大師當初早期就受聘于蜀山新窯商號。新中國成立后,蜀山新窯以公私合營的改制成為紫砂廠四大股東之一。1979年進入紫砂廠,1983年調任原料車間任技術管理,生產配制了拼紫、特拼、墨綠泥、黑料等泥料。1991年被輕工部特聘為高級工藝美術師。赴延安扶貧,教授老區人民制作陶器。后來紫砂廠改制,汪建球又重新拾起制壺的手藝,在亦師亦友的丁亞平、陳國良的啟發指點下,制壺技藝越加精湛,頗具特色。
《福祿壺》,以葫蘆為型,寓意多福多祿。但又化圓為方,方中見圓,足見制壺功力。六塊泥片鑲接成壺身,壺腹鼓圓,上下收斂。
六方壺蓋,六方壺鈕,六瓣均勻嚴謹,一絲不茍,棱線精準對接,氣韻貫通。六棱圈把,比例精當。六棱一彎流,圓化處理,于渾厚沉穩中顯出一絲俏皮和可愛。
老成而祥瑞,如一位老壽星,手捧飽滿的仙桃,鶴發童顏、精神矍鑠,福哉,妙哉。
窯火煉土為金
一壺盡展風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