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泥料紫砂壺“吐黑”的區別
如果您的紫砂壺經過時間的泡養,壺體局部或整體變深,就是我們常說的“吐黑”。“吐黑”有時是比較均勻的,分布在紫砂壺的整體表面,有時是呈帶狀分布,有時會集中在紫砂壺的局部地區(比較常見的地方是壺蓋的蓋沿和壺底沿)。
理論上說,只要是紫砂壺,就會“吐黑”,只是因為茶壺本身顏色深淺不同;茶壺“吐黑”部位不同;所泡茶葉不同;養壺經驗不同等原因,“吐黑”的程度也有的差別。有些你肉眼看不見,有些比較明顯.
不同的泥料、不同的工藝,紫砂壺的吐黑情況也會不一樣,如果紫砂壺燒制時間不足,泥料的收縮不完全到位,壺體的“吐黑”情況就會明顯一些;同時一些壺體本身顏色較深,出現吐黑就不易看到,但淺色的紫砂壺如段泥制作的,吐黑就容易看出來,就會明顯一些。
亞明四方 閔榮彬
紫砂壺的材質是紫砂泥,本質上就是泥壺,紫砂泥經過高溫燒制之后會形成一種獨特的雙氣孔結構,正是因為這種雙氣孔結構,紫砂壺才會在透氣性好的同時兼顧了保溫性,但同時也是這種雙氣孔結構,讓茶湯浸潤壺體的同時茶垢殘留在氣孔之中,茶垢中含有鐵離子,氧化之后顏色會變黑,開始看不出來,但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多,茶垢累積的增加,這些氧化的鐵離子就形成了我們肉眼可見的黑色斑點。
在紫砂圈流行一個說法,凡是吐黑的紫砂壺都是原礦。實際上也沒有錯,上面也分析過了吐黑的原因,模具壺沒有透氣性可言,因此是絕對不會吐黑的。只有原礦紫砂壺才會吐黑。
吐黑雖然是因為茶湯引起的,但是造成吐黑的根本原因是窯溫不到位。早期紫砂壺的燒窯選擇有限,所以窯溫常常不盡人意。現在各種先進的窯爐比以前進步不是一點半點。因此現在的紫砂壺大部分吐黑已經不明顯了。
也有一些制壺藝人考慮到紫砂壺的泡養性,而故意采用低溫燒制,不過只要制作過關,泥料密度合理。吐黑吐的均勻,這樣的紫砂壺反而會更加漂亮。